首页 >> 水产知识 >>水产知识 >> 黄沙水产市场或搬至芳村东洛围
详细内容

黄沙水产市场或搬至芳村东洛围

  本版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奚慧颖 王智汛 张一冉 胡琴

  黄沙水产市场年年传要搬,这次又有新动向!昨日,广州市国规委在官方网站上挂出对荔湾区沙洛片区相关地块控规深化的征询意见,意见中透露了未来黄沙水产市场搬迁的新址,或落户芳村东洛围。

  新址规划:目前交通不方便 未来有大改变

  昨日,记者从市国规委官网获悉,为推进白鹅潭中心商务区建设,荔湾区拟深化沙洛片区控规,其中就包括满足黄沙水产市场的搬迁升级需求,落实发展用地。

  黄沙水产市场新址所在地沙洛村地处荔湾区东南角,目前主要为一些中小型工厂,地处偏僻,交通较为不发达。倘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从黄沙水产市场前往新址,基本只能乘坐公交至东沙站下车,然后以步行前往,步行距离在两公里左右。采用自驾车方式,则可途经珠江隧道驶入芳村大道东后往西行驶,通过芳村大道南驶入东沙大道后驶入沙洛村地块,驾车时长约为20~30分钟。

  虽然目前周边交通出行较为不便,不过未来该区域交通将有大改变。据了解,沙洛片区临近白鹤滩中心商务区中的国际医药港片区,根据荔湾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的交通路网规划显示,未来地铁22号线、有轨电车广钢线都将途经沙洛片区周边,其中有轨电车广钢线起始站或将设置在片区内。除此以外,荔湾南片正在推进的重要交通主干道快捷路二期计划在广钢及医药港地块附近建设过江隧道,未来将成为连接荔湾海珠两地的新通道,有望进一步解放沙洛地块目前的交通难题。

  现址规划:曾有方案提出让其变身渔人码头

  黄沙水产市场搬走,原址也将“变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3年前同城媒体曾报道过一份《广州黄沙渔人码头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时代创新”“传承经典”“融汇新生”等3个方案,让原址变身为“高大上”的黄沙渔人码头。其中“传承经典”方案古香古色,在设计上尊重传统,通过对十三行建筑风的经典概括,提取传统岭南骑楼中的三段式、满洲窗等建筑元素,并与中国传统庭院相结合。

  方案还提及,黄沙水产市场用地性质为商业、办公,用地面积将提升至10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高度在80米。项目上面的办公区域将成为广州水产交易总部、企业总部基地、金融服务中心、渔业文化展览中心、沿江休闲娱乐中心(含观光码头)、特色美食馆,海洋工艺品、水产品等将入驻。还建议打通沿江路,分流黄沙大道交通压力;通过慢行系统与水巴、地铁等对接。

  “黄沙”威水史

  365天无休 24小时全天候交易

  凌晨4点,整个广州是如此的安逸宁静,而在六二三路的西侧,却是一片灯火通明,热闹喧哗。在这里,一天24小时全天候都可以进行交易;在这里,全年365日无休……黄沙水产市场,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水产交易盛会。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于1994年7月开业,经过近25年发展,已成为广州市乃至全国最大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黄沙水产市场经营品种涵盖中高档海鱼、虾、蟹、贝类等200多个品种,日交易量500吨以上。2017年,鲜活水产品交易量达25万吨、交易额75亿元,黄沙水产已成为国内外鲜活水产交易市场知名度至高、水产品交易最为活跃的品牌水产品专业市场之一。

  该市场占地近30000平方米,拥有经营商铺300多间,码头可同时停泊3000吨、300吨、100吨的船只数十艘,码头珠江河水面可作为水产品交易场所。这里还有多家海鲜食府,顾客可以在市场即点即购海鲜水产,随即拿到酒楼即宰即烹,成为广州市食海鲜的一大特色地。

  各方说法

  市场管理方:目前依旧正常经营

  对于市场管理方而言,黄沙水产市场搬迁已经不是“新闻”,似乎每年都传一次搬迁消息。据了解,坊间曾有消息称黄沙水产市场外迁选址有龙溪、东沙码头、东洛围三个候选地址。今次新址浮出水面,市场方则显得十分“淡定”。

  记者向黄沙水产市场管理方了解到,目前市场方面还未收到任何有关于搬迁的消息。“这些年来这类消息都出现了很多次,每次都是说说而已,所以无论档主还是我们,大家都不会贸贸然做搬迁计划,目前还是正常经营。”工作人员说到。

  商家:有固定客源影响不会太大

  若是此次搬迁落实,是否会对经营造成影响?记者向市场档主陈先生了解到,他从2004年开始在市场卖海鲜,十几年来,陈先生也累积了一定的客源。“搬迁的话,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会因为交通,而损失一定的散客,但这些也不是我主要的营收来源,对我的影响不会太大。只是这么多年来,跟附近的街坊也熟悉了,感情上会有点舍不得。”

  街坊:去黄沙买海鲜已成习惯

  市民邓小姐说:“目前位置交通比较便利,路过买个海鲜已经是我的习惯了。如果要搬去那么远的地方,交通不方便,我应不会再去买海鲜了。

  如何提意见?

  意见反馈期:即日至8月24日。

  意见反馈方式:

  1。信函反馈意见:请邮寄至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64号,广州市荔湾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名城保护和规划用地管理科收。邮政编码:510170。

  2。网上反馈意见:

  http://www.gzlpc.gov.cn/ywpd/cxgh_1560/ghss/pqgs1/201808/t20180810_1611069.html

  请登录查询网址,在对应公示图下方直接发表意见。

  注意:所有反馈意见须注明项目立案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