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大咖|马秀芬:机器人“下海”,让水产养殖更智能在青岛蓝谷核心区,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院、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次第排列,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罗博飞”)亦在其中。 作为第一家入住蓝谷核心区的企业,青岛罗博飞在董事长马秀芬的带领下,在走进深蓝、经略海洋的道路上独辟蹊径,实现了水下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融合,颠覆式创新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 着眼未来,马秀芬和她的罗博飞希望在海洋科研探索方面能“慢下来”进行沉淀,不走所谓“捷径”,用“海的思路”治海。 青岛罗博飞董事长马秀芬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专访。 走向创业源于受激发: 采购外国38万设备,返修一次却要8万 创业之前,马秀芬一直从事外贸销售工作,然而一次特殊的经历,让她放弃了熟悉的业务,走向更难、更具挑战性的创业之路: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解决中国海洋养殖痛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能说说您为什么要创业吗? 马秀芬:2013年青岛罗博飞成立之前,我一直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当年经手了一个单子,山东一家单位采购了一台价值38万的设备,后来设备出了问题,联系返厂维修。我咨询厂家,说返厂维修需要8万块钱,而且还需要等很长时间。 这件事给我深深上了一课:为什么要花费那么高、等那么久去求人家?太亏了。我们国内就修不了吗? 我心有不甘,后来自己找人维修,最后求助国内一位知名专家(后来他成了罗博飞的核心人物)。专家经过仔细研究,换了几个小部件,总共只花了八九百块钱就把问题解决了。 归根结底还是人家掌握核心技术。这件事之后,我决定创业,而且要掌握核心技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公司成立后,在研发方面做过哪些工作? 马秀芬:公司是一家以水下机器人、水下设备等海洋科学相关仪器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专业从事海洋仪器仪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51项专利技术,享受国家政策优惠(承担各级别科研项目10余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公司生产的水下机器人等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马秀芬:中国的养殖技术很高,但体系化不好,不能实现规模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装备不配套。比如,养殖过程中,鲳鱼死了、海参死了……可是为什么等到死了才发现,这就是海洋渔业检测不到位,量控不好,鱼病监管不到位。 我们研发生产出的微型水下机器人及相关软件和服务,就很好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水产养殖的“智能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公司在颠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方面有哪些探索? 马秀芬:紧盯国家战略、着眼市场实际需求,重视自主创新,注重产学研合作、国际链接,对水下机器人技术进行渐进式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多功能微型水下机器人的物联网观测系统(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大数据库、服务层),实现水下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的“上天”和物联网技术的“入海”,颠覆式创新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 马秀芬通过水下机器人介绍牡蛎生长状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摄 员工持股,量才适用 研发人员占公司总数一半 科研人才是朝阳产业的一条“生命线”,这方面青岛罗博飞采取换工持股、量才适用的方式,发挥员工优点,如今研发人员已占到公司全员的一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公司成立后,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马秀芬:资金和人才。作为朝阳产业,资金引入很困难,很多大佬对我们持怀疑态度,不敢轻易投资,导致融资难。人才问题同样很棘手,当时全国研究水下机器人的人员不超过1000人,我们想引进很难。但是尽管步履维艰,我们都没有退缩过,也没有动摇过最初的坚守。 我们自己培养的研发人员,如今已有36人,几乎占全公司人员一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如何留住人才? 马秀芬:我是个惜才如命的人,公司人员平均年龄28岁,相对年轻化,学历偏高,在用人方面我们采用员工持股方式——把公司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目标,喜欢以公司为家的人,吸纳到持股中来,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同时让他们切实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红利。 同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点,因人而用,而不是千篇一律,把每个人放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他们工作快乐,干的也起劲。 罗博飞公司的海洋微生物馆展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摄 养殖的最高境界是“可以溯源” 希望助力山东水产养殖更加智能化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在海洋养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如何发展,马秀芬有着自己的见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觉得山东的水产养殖怎么做更好? 马秀芬:山东的养殖技术全国一流,养殖方式有待提升,尚不能和生态匹配,智能化水平不够,我们应该更数字化,智能化,更契合养殖户的实际需求。 我认为养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形成体系,可以溯源。当然这个溯源,不像现在某些市面上销售的海产品那样,一扫二维码,出现重多少克,一箱几包这种物理层面的东西,我们的溯源应该从种开始,成体系。 以牡蛎为例,当我们扫描牡蛎的二维码时,从种开始,比如用的白牡蛎、黑牡蛎还是黄金牡蛎的种,之后到养殖过程,再到产品特性,最后到销售环节,从育种到舌尖整个可以立体化呈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作为新成立的山东海洋产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您有什么思考和探索吗? 马秀芬:我参加的全国的协会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家,但最喜欢这个,因为务实。这个协会的成立,是山东从事海洋企业的福音。 现在来看,广东、深圳等地的产业协会会扶持企业发展,培育自己的优质企业。山东沉淀了多年水产养殖的东西,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的战略布局还需提高。 我们的海洋产业协会成立了,产业发展有了希望和未来,我们会抱团取暖、形成合力,共谋发展。目前我们协会内的企业已经开始谋划合作做一些事情了。海洋科研探索没有捷径,要慢下来,用“海的思路”治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