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冻品发展行业大势所趋?这些危与机你一定要知道!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2018年6月2日,“第三届全球水产冻品行业大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全国水产冻品联盟、福建省冷冻食品协会承办,围绕“新形势、新思维、新渠道、新格局、新发展”之主题,以促进水产冻品行业紧密合作为导向,邀请来自水产食品、包装、设备、物流、电商及新零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代表企业及国内外专家及业界代表共同交流,近150人参会。 大会嘉宾就中国水产冻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全球水产冻品生产和贸易现状等宏观概况进行总结,介绍了挪威、厄瓜多尔、乌干达、肯尼亚等海外国家海产养殖及加工情况,就中国及全球海鲜冻品企业面临的危机挑战及机遇提出见解,并邀请新零售与传统营销业界代表、生鲜电商与水产批发市场代表展开对话讨论。 环境:2017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突破1000万吨!2018年增速会比上年更快 会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以《中国水产冻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主题作报告。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 关于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形势,报告指出,中美贸易战一定是持久的,不可能在五六年内结束,时间长、涉及广、且复杂多变,企业要充分考虑到。 同时,中国水产品贸易额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水产品进口增速已超过出口增速,已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中国水产品贸易格局正在转型,且这种变化一定会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中国大企业关注重点已从早前的出口市场转为关注内销市场。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变化,对全球资源整合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贸易更规范,国际大企业也开始布局中国。
2017年,国产冻品总量达到1487万吨,相比2007年的704吨翻了一番。国家要求水产品减量增收。崔和预测,中国水产品产量未来三年内要至少减少300万吨。 现状:水产冻品行业发展快,比活鲜更易标准化易储藏运输,但需先进冷冻技术引领发展 近几年中国水产冻品行业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水产品冷链增长的速度超过任何农产品;进出口水产品中冻品数量占绝对优势;政策调整对水产冻品市场利好,如伏季休渔限制了水产活鲜的供应,市场需要更多冻品来填补;过去十年,我国冻品流通量翻番;电商纷纷布局线下发力水产生鲜市场,冻品比活鲜容易标准化利于流通及采购。 关于水产冻品的优势,崔和认为,鲜活产品是非标产品,但加工冻品相对可以标准化;冻品运输成本低于鲜活品,储藏方便,供货期长,不受消费地域限制;冻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但行业仍然存在不足,需技术引领发展。 “前段时间去参加小龙虾节,吃到的虾因冷冻技术不好,虾肉没弹性。而河豚鱼全部要求加工后冷冻处理方可上市。因为都采用了液氮冷冻技术,口感不受影响。”崔和说。 随着先进冷冻技术应用普及,冻品的鲜度越来越有保障。 趋势:消费端需求发生变化,反推水产冻品食材如何顺应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水产品采购及消费主体正在发生变化,80后是第一采购及消费主力,女性就业比例已超过男性,采购消费时要求省事便捷;70后家庭人口变少,采购时要求方便快捷;90后外出就餐为首选。 团体采购主体中(机关、学校、军队),半成品等加工品需求量大于冻品,几乎没有鲜活品,因劳动量太大。 电商采购主体中,半成品等加工品需求量大于冻品大于鲜活,因为加工品易于标准化,冻品方便运输。 以上消费端的采购和消费主体的需求变化,将决定水产冻品食材供应形式。 国际:全球水产品中30%是以冻品形式供应全球市场,贸易量很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高级渔业官员Marcio Castro de Souza 以《全球水产冻品生产和贸易现状及未来展望》作主题报告。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高级渔业官员Marcio Castro de Souza 据FAO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量。亚洲贡献了92%的水产养殖产品,中国贡献了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60%。 目前,全球海水渔业资源储量正在下降,捕捞量也因此下降。水产养殖对于补充食用水产品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报告中,FAO官员Marcio Castro de Souza表示:“2014年以后,全球水产养殖产量保持在3%的年增长率在增长,比全球人口的年增长率更高,为全球人口能够获得足够量的水产品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渔业资源用于人类食用,而用于鱼粉、鱼油等非食用领域的渔业资源占比在逐年减少。” 同时,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比非常大,超过牛肉、猪肉和禽肉全球贸易量总和,因此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球水产品中有46%是以鲜活、冰鲜或冷鲜的方式供应(包括用于烟熏等方式的产品),13%被制作成了罐头产品,12%制成了鱼干制品,30%是以冻品形式供应全球市场,因此冻品的贸易量很大。 借鉴:海产企业布局全球发展要重视员工权益、信息透明、社会责任 泰万盛水产贸易(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厉斌就2015年企业在海外遭遇劳工事件冲击后如何应对挑战进行了分享。 泰万盛水产贸易(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厉斌 卢厉斌介绍,泰万盛是全球最大的金枪鱼产品制造商。在11个国家有17家工厂,2017年全球营收达41亿美元。 集团自1977年创立以来,已从华人家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然而在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缅甸渔民在捕捞工作中遭受奴役的报道对泰万盛乃至全球海产贸易打击很大。 自此,泰万盛开始完善供应链可追溯性系统,从产品到工厂到渔船全部实现可追溯,并力推生产信息透明化。集团在泰国拥有10000多名合法的缅甸工人,为保证员工权益,在泰国成立缅甸移民委员会,为工人建立社保制度,提供培训及工厂生产安全化管理。其次,在保障工人安全方面做了很多改善。再次,企业在当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集团为员工子女建立幼儿园等。同时,积极开展与当地NGO组织的合作。 通过以上努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卢厉斌建议,海产企业一定要有绿色发展的眼光,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机会。 危与机:水产冻品市场空间大、机会多,消费环境在变,要“三省五深” 成都原本智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足奇就《新形势下水产冻品企业的危与机》做主题报告。 成都原本智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足奇 何足奇表示,水产冻品市场空间很大,据业内估算,其在国内餐饮业有8000亿元的市场容量。但行业发展出现新形势,正面临五大新环境:新社会环境(如上市企业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新资本市场环境(如B2B大量资本涌入生鲜产业包括水产冻品行业)、新技术环境(如更好的冷冻技术能够更好地还原水产品的口感)、新互联网环境(如天猫、京东等电商品牌都在为抢占生鲜零售市场加大布局力度)、新消费环境。 其中,关于新消费环境,何足奇提出以小龙虾为例去思考为什么在华中市场小龙虾会基本取代了对虾消费。“因为消费环境在变化。”何足奇说。 关于新形势下的企业战略选择,何足奇从产品理念、终端模式、渠道模式、营销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水产冻品企业要“三省五深”:省人工、省成本、省时间;深研发、深加工、深链接(根据餐饮端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深场景(所有畅销产品都在深耕场景化)、深得人心(如看产品包装能看出企业背后的市场思维)。 国内水产冻品市场的危机: 一是国内水产存量市场基本饱和,增量市场很难寻找。因为增量市场需要一整套系统去支撑。因此有些规模较大的冻品批发商开始渠道重构,开社区店,上架小包装。二是产品周期在缩短。用户需求多样,变化快。建议企业在推出一款产品时,要储备3-5款迭代产品。三是品牌运营无方,爆品打造艰难。四是场景匹配艰难,转型升级成为常态。 国内水产冻品市场的机会: 何足奇建议:从做品类向打造品质品牌过度,从单一制造产品向质造智造过度;渠道终端一体化,建议企业直接去链接大型餐饮连锁,餐饮端会教你怎么做场景化产品;产品设计思维应将门户、客户、用户三者串联起来思考,注重用户体验推广产品;要将线上线下融合,B端C端兼顾,尤其要重视家庭端消费需求;产品设计应该做精做细做强,聚焦提档升级;产品与场景一定要发生链接,跨界融合推广。 “场景是传播的背景,是营销体验发生的场合,是时间、地点及人物状态的总和。”何足奇说。 当天,来自挪威、厄瓜多尔、乌干达和肯尼亚等国家的嘉宾也分享了当地水产品加工及出口情况。 挪威:2017年出口中国18.1万吨水产品,今年将有36个新品种获批在中国推广 挪威海产局中国及香港地区发展总监毕思明以《挪威海产的中国机遇展望》为题分享。 ![]() 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 毕思明 “问题不在于中国市场是否会成为挪威海产最大的市场之一,而在于中国何时成为挪威海产最大的市场之一。”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毕思明讲到。 2017年,挪威海产在全球出口额为747亿元人民币,其中水产品70%源于养殖,30%源于捕捞。2017年挪威对中国出口额约为26.7亿元人民币,约18.1万吨水产品。 “2017年,中国进口了近50%挪威冻品白鱼类,但中国并不在挪威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主要因为目前挪威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总量较大,但产品价格不高,导致出口额并不高。但未来中国很可能进入前五名,甚至有望成为第一”毕思明说。 通过今年的努力,挪威海产在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挪威是海产大国”的认知在中国及日本得到了消费者的明确肯定,这为我们接下来扩展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挪威海产局评估,2017年,挪威出口到全球的大西洋鲑为1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5%。预计到2025年,挪威大西洋鲑的产量将会达到156万吨,占全球三文鱼市场的65%。 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三文鱼市场消费量约8-8.5万吨,挪威海产局预计到2025年或将达到24万吨,届时,挪威三文鱼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将会达到65%。 当谈到未来挪威海产局在中国市场的计划时,毕思明讲到:“预计今年,挪威会有36个新品种会获得批准在中国推广,挪威鲭鱼、鲱鱼、帝王蟹、格陵兰比目鱼、面包蟹将会成为未来在中国市场推广的新产品。到2025年,挪威海产出口到中国的总价值预计达到100亿元。” 厄瓜多尔:无抗生素、有机产品将成为厄瓜多尔白虾的新趋势 厄瓜多尔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总监彭保罗(Paul Penaherrera M)介绍了当地对虾养殖和加工情况。 厄瓜多尔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总监彭保罗(Paul Penaherrera M) 2017年厄瓜多尔白对虾产量为42.6万吨(9.4亿磅),在出口欧盟的国家中排名第一,出口美国的国家中排名第三。 厄瓜多尔白虾是全球第一个通过ASC认证的国家。未来,无抗生素、有机产品将成为厄瓜多尔白虾的新趋势。 养殖方面,彭保罗介绍,厄瓜多尔白虾养殖面积自1999年开始就保持在18.5万公顷的养殖面积,养殖容量非常稳定。全程采用低密度养殖方式以保证对虾生长。目前,厄瓜多尔对虾生长速度更快,每年可以出产2.9-3造虾。 乌干达:11个加工厂,主产罗非鱼、鲶鱼、鲤鱼,销往欧盟、中东、美国、澳大利亚等地 乌干达农业、畜牧与渔业部渔业巡视员Ezra Mutebi Tumukunde介绍了当地渔业资源现状。 乌干达农业、畜牧与渔业部渔业巡视员Ezra Mutebi Tumukunde 乌干达目前有11个水产加工厂,产品主要为罗非鱼、鲶鱼、鲤鱼等,主要销往欧盟、中东、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以及周边国家包括刚果、苏丹、坦桑尼亚等地。目前,乌干达的水产捕捞量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为过度开发,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希望在未来几年将水产养殖年产量从目前的11万吨提升至50万吨。 肯尼亚:13家认证水产加工厂,出口中国主要为尖吻鲈和干海带 肯尼亚农业和灌溉部渔业署渔业助理主任Rosaline Daisy Karimi Muriuki 介绍了当地水产品加工概况。 肯尼亚农业和灌溉部渔业署渔业助理主任Rosaline Daisy Karimi Muriuki 肯尼亚目前有13家通过认证的水产加工厂,出口产品主要为尖吻鲈、鱿鱼、对虾、龙虾及其他头足类等,其中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为尖吻鲈和干海带,出口到欧盟国家主要为吞拿鱼等。 报告结束后,大会还设置了嘉宾分享对话环节,以下为嘉宾分享精华实录(未经本人确认): 嘉宾对话分享一:新零售与传统营销对话讨论 主持人:福建省冷冻食品协会秘书长徐进炎 嘉宾:超级物种鲑鱼工坊供应链队长林雯、盒马鲜生曦牛日料供应链总监周斌华、上海横沙国际渔港行政财务总监姚琦斐、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于斌、福建泽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坤建。
嘉宾对话分享二:生鲜电商与批发市场对话 主持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朱亚平 嘉宾:顺丰优选生鲜采购部水产采购经理孙世源、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海鲜水产品交易中心副总裁林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品市场分会秘书长邹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