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巨头们逐鹿中国,一切只是看起来很美!乔治哥今天看了一篇题为美国最大海产企业海神叉(Trident)中国战略发布!电商渠道将首先发力的文章,读起来振聋发聩,振奋人心,为我们中国人民又有了一个良好食材渠道而真心高兴,但是仔细想想,一切看起来很美,那么今天就来“吾讲四美”吧。 第一美,美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海鲜美食历来很讲究新鲜,即使本地产海鲜的生长环境不如美国,比如很像的鱼种,大多数中国人宁愿花高价买本地刚刚捕捞上来的或者一次冻的鱼,也不愿意买进口的野生冷冻海鲜,因为其实从捕捞到生产,在入库等到中国进口商购买,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这些产品已经是最少几个月的时间,流通环节不畅的话在库时间会更长。 再来一个美食文化差异的典型例子,提起三文鱼,中国人首先会想起鲜美肥腻的生鱼片,其实海神叉主推的三文鱼是野生冷冻三文鱼,生吃不符合标准,如果做熟了,偏干的口感肯定会大大低于习惯吃生鱼片的中国消费者的期望值。很多食材是健康食材,但是偏离了目标市场的美食文化,销售量预期就是看起来很美。 第二美,海鲜品质的拿捏 乔治哥生活在美国,选择食材方面还有点崇洋美外,没错,就是美外,沃尔玛里面销售中国加工的狭鳕鱼片我从没吃过,听说海神叉一次冻的狭鳕鱼片在沃尔玛上市后,我立马买了一包回来。 其实是碎肉拼凑在模具成型的,不过口感确实还不错,但是离着鼓吹的美国一次冻天然冻鱼片(once frozen natural fillet)差的好远,有点小失望。希望卖往中国的狭鳕能名副其实,造福大众。 再一个就是鳕鱼堡,在美国听说麦当劳从海神叉采购鱼饼来推出鳕鱼堡时,我再一次立马购买,大家到美国可以去尝尝,酥脆的裹粉包裹的鳕鱼堡,鱼质松散,并且已经没有了鱼的鲜味。 希望卖到中国的鳕鱼堡会高于美国的标准。但对于美国这个自我为中心的国家,我的愿望看起来很美。 第三美,销售渠道和成本的控制 在国内我给超市供货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产品的铺开,在各个环节成本高居不下的中国,做一个产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海神叉产品的销售,通过大区和一级代理的合作,再向下游架构起销售网络,这整个环节所添加的利润,再加上冷冻食品物流很高的成本,进入商超的进店费,销售额扣点,一切的一切都会体现在价格上由消费者买单。这样的产品价格和国内工厂进口原料加工再通过微商等直接推出的产品,在流通环节成本差别很大,口感和产品原材料相差无几,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美国加工条件比中国更好,乔治哥在中国食品工厂和美国食品工厂加起来呆过十几年了,别的不了解,就海鲜加工厂加工条件和各个品控环节的把控而言,我们中国水产加工工厂做的比美国工厂好了不止一点点,美国工人估计很多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风淋室。原材料和成品口感相差无几,剩下就是价格为王,如果以为泊来品就可以贴个高价标签,这个市场看起来很美。 第四美,就是这个其实对海神叉并不美丽的大环境 马列主义里面大篇幅的阐述过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些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理论。太繁琐的不谈,中美两国未来在经济上的较量会一直持续下去,政治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制定不一样的关税政策,美国海鲜进口是10%关税加11%增值税,而新西兰是零关税,美国的鱼不是餐桌上的唯一选择,消费者不会看一个牌子就对某种海鲜就有多高的忠诚度,毕竟一种鳕鱼不是我们很难设计制造的高性能发动机,真鳕就是我们青岛周边能捕捞到的俗称大头星的鱼,野生三文鱼其实和我们乌苏里江大马哈鱼完全一样,信息不对称以后慢慢减少,市场透明度会很高,披着高大上外衣就可以赚钱的时代慢慢离我们远去。 一个噱头或者高大上概念就可以占据市场,这个愿望看起来很美。 海神叉是个很棒的公司,它的产品也很好,但是无需神话。 就如我们想吃北京烤鸭,今天去大董烤鸭啃一只,再从一个大盘子上夹完那一丁点摆盘精美并看起来高大上的菜并没有将我们的口舌快感升华,其实更多的是伴随钱包痛感的心理快感,回头老北京人带咱找一家老口碑的路边烤鸭店,闭眼再啃一只,摸干净嘴边的鸭油和甜酱你一样会大喊过瘾。 现在进口产品大行其道,其实除了对于海产品生长环境的焦虑,还有中国过度捕捞的现状带来的恶果,如今每年的封海禁渔力度大大加强,环境治理也上升为国家战略,相信我们的餐桌以后会有更多的本地海鲜让我们大快朵颐。希望我的愿望不只是看起来很美。 |